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16世纪 高42.5厘米 此像面相方圆,颧骨凸显,鼻翼较宽,嘴较小。穿袒右肩式袈裟,衣角垂搭于左肩。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触地印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。
15世纪 高24.5厘米 此像发髻顶端饰摩尼宝珠,两耳饰花。左手托钵,右手持药果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。身穿袒右肩式袈裟,袈裟以贴体形式表现,仅在边缘处刻花。
15世纪 高36厘米 此像为高肉髻、螺发,面相清秀。宽肩细腰,体态健壮。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触地印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,莲座上置金刚杵。佛身 穿袒右肩式袈裟,袈裟轻薄贴体,仅在衣缘处刻画衣纹。这尊造像薄衣贴体的服饰主要受到东北印度波罗风格的影响。
15世纪 高18厘米 此像样式古朴,制作精致。火焰形头光,简化的拏具背光,高大的折角台座是波罗风格特点,这是西藏地区造像工艺成熟以后模仿古印度风格的作品。
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长46.2厘米,剑身宽4.6厘米,首径4.5厘米,格高1.5厘米,宽6厘米,璏长4.8厘米,宽2.6厘米,高2.1厘米 剑体较长,脊呈直线,斜从,前锷收狭,玉格作“一”字状,上雕谷纹,圆茎,圆玉首,端中央为涡纹,周琢谷纹。剑鞘附玉璏,上饰谷纹。 西周晚期,剑上开始以玉装饰,春秋晚期,出现了“玉具剑”,即剑体的“首”、“镡”、剑...
战国 (公元前403年-前221年) 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墓M015出土 通长62.2厘米 宽5厘米 剑体较长,脊呈直线,斜从,前锷收狭,格中部略上凸,圆茎,上铸两周箍,圆首。器保存完好,出土时与漆鞘均装在木椟中,青铜本色,金光灿灿,刃部锋利异常。剑格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,茎部所缠丝绳保存完整,剑首端作喇叭状,排列细密同心圈。(撰稿人:黄一)
战国 (公元前475年-前221年) 长24厘米 胡长11厘米 器援长而狭,短胡,内部三面均有刃。戈内部刻铭文:“二十三年,郚令 ,右工师 ,冶良。”铭辞物勒工名,记督造、监造与具体制铸造此戈的各级官署及工匠。(撰稿人:黄一)
14世纪 高14.5厘米 上乐金刚为三面六臂,头戴宝冠,身披骷髅璎珞,脚踩大自在天和王妃。正面的主臂双手交叉于胸前,分别持金刚铃和金刚杵,左臂环抱一天杖;上面两臂分持人皮的手和脚,下面两臂分持钺刀和嘎巴拉碗。
14世纪 高27厘米 弥勒着菩萨装,头戴三叶宝冠,高束发。袒上身,斜披帔帛,下着裙。左手结说法印,右手持净瓶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。
14世纪 高20厘米 此尊造像发髻高扁,头带五叶花冠,冠带结在耳后呈扇形张开。脸型微扁,双目微睁。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与愿印。帛带呈环形在身后飘扬,并在肩部以两条铜线与身体连接。双层莲座,莲瓣宽大。
14世纪? 高22.5厘米 此尊造像发髻高而扁平,头戴五叶冠,冠两侧的宝缯上扬。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与愿印。莲座的莲瓣宽大而鼓出,具有明显的藏西造像风格。
16世纪 高13.5厘米 得银协巴头带僧帽,左手持念珠,右手结说法印,坐于莲座上。
16世纪 高21.7厘米 此像面相方圆,双手牵莲枝,结说法印,坐于莲座上。身体两侧的莲花上分别托经书和宝剑。
16世纪 高36厘米 此像头戴宝冠,身穿铠甲,左手握吐宝鼠,右手持宝伞,坐于狮子身上。
16世纪 高18厘米 文殊菩萨头戴宝冠,面型方正,袒上身,下着錾花长裙。宝冠、璎珞、臂钏及裙上嵌宝石。左肩莲花上托经书,右侧莲花上置宝剑。莲座的莲瓣饱满,带有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莲瓣的制作风格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